平時譏諷不正之風,自己辦事時卻忙著找關係,這是不少人的矛盾心態。“關係思維”為何如此流行,又該如何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加以破除呢?
  警惕“關係思維”成社會頑疾
  記者梳理髮現,日常生活中的“攀交情”“打招呼”“托關係”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升學、就業、醫療衛生等資源稀缺領域。
  教育
  一位重點小學的校長向記者透露,在“小升初”取消考試之後,校長掌握著巨大的招生權力,“拉關係”送孩子進名校在不少地方幾乎成了“明規則”,更是催生了“招生掮客”市場。一位“掮客”說,自己的“朋友圈”中需求最旺盛的事情就是“上名校”。
  就業
  對於不少正處於求職季的大學生來說,除了每天奔波參加筆試面試外,“找關係”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課。一位網友吐槽:“‘公平’是建立在沒人找關係的基礎上的,大伙兒都拼關係了,還談啥公平?!”
  就醫
  “我周圍大多數醫生其實不想收紅包,但如果我們不收的話,患者反而會有意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很無奈,只能先把紅包收下上交,讓病人花錢買心安,等手術完成再由醫院還給患者家屬。”福建某三甲醫院一位醫生告訴記者。
  “關係思維”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罵師德‘世風日下’,卻自己帶頭給老師送禮,還生怕送少了老師不高興;我們譏諷社會上的不正之風,自己遇到事兒卻第一時間忙著找關係,仿佛關係夠‘硬’就啥都不是事兒。”網友之言發人深思。
  一些人的“關係思維”為何總是跑在“法治思維”前邊?多位法學、社會學專家認為,這一怪象緣於中國以家庭為本位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社會轉型期下尚不健全的資源配置體制機制,以及相應監管缺位、滯後等因素。
  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吳忠民則認為,當下不完善的社會制度是滋生“關係思維”的一大溫床。“歸根結底而言,是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全公平、正義、合理的社會制度。以我們現在盛行的‘圈子文化’為例,它是相對封閉的,並且排斥圈外的人。外面的人要想進入這個圈子,就必須要把‘關係’當做‘敲門磚’,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獲取圈內的相關稀缺資源。”“權力進籠”方能破“關係思維”
  採訪中專家普遍認為,“關係思維”催生了種種“潛規則”,敗壞黨風政風,還是催生腐敗現象的“溫床”。破除“關係思維”頑疾,需要從頂層制度設計層面加強管控監督,確保把涉及到公共利益、掌握公共資源分配的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其按照法治的軌道運轉。
  劉成斌表示,只有不斷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設,形成一套程序化、公正化、透明化、公開化的社會運作機制,才能徹底根除“關係思維”,營造一種良性競爭的社會氛圍,充分保障社會公平和正義。
  “如果權力得不到有效的監督,不按法律法規辦事的成本太低,越來越多人會傾向於走關係解決問題。”福建社會法學會會長湯黎虹說。
  (據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原標題:“一面批判一面鑽”“圈子文化”繞身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47ltrn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