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可以思考!”這是被後人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的阿蘭·圖靈在1950年的一篇論文中給出的結論。為了驗證該觀點,圖靈先生甚至還設計出了一套著名的測試方法,即圖靈測試:人在與被測試者(一個人或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如果被測試者超過30%的答覆不能使測試人辨認出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
  但在接下來的歲月里,圖靈測試就像一個科技界的“魔咒”。除了電影里的橋段,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臺計算機能夠順利通過該項測試。直到上周,在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的圖靈測試中,一臺由俄羅斯工程師開發的超級計算機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破除了這個“魔咒”。
  其實,把尤金歸類於超級計算機行列,委實有些“抬舉”它。因為事實上,它只是一款能聊天的智能軟件。在測試中,該軟件模仿了一個13歲的小男孩,成功騙過了不少測試者,其中33%的回答讓測試者認為與他們對話的是人而非機器。尤金在測試中告訴裁判,“他”喜歡吃漢堡包和糖果,父親是婦科醫生。
  你可能覺得Google Now和iPhone Siri語音助手已經很棒,又或許最近你還在微信群里“調戲”過微軟的“小冰”;你也可能覺得,圖靈測試30%的標準線並不嚴苛。但要讓機器真正能懂你的心,確實不是一件易事。一個經典例子可以說明問題。“我們把香蕉給猴子,因為它們餓了”和“我們把香蕉給猴子,因為它們熟透了”雖然結構一樣,但語義上有差別,正常人理解起來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機器就理解不了。兩個“它們”就足夠讓機器陷入“沉思”,給不出正確的結果。這可以說明,尤金這個“小伙”有多優秀。
  當然,裁判們也不是“吃素”的。圖靈測試的測試員通常來自世界計算機科學界的頂尖科研人員。在本次測試的審核委員會中,還包括了著名科幻喜劇《紅矮星號》的演員羅伯特·李維林和英國上院議員沙爾基。後面這兩位都是在文學、科技界聲名顯赫的話題人物,但要做裁判確實有些勉強。
  尤金也有些“狡猾”。它並沒有將自己裝扮成牛津大學的教授,抑或是普通人。它把自己偽裝成了不以英語為母語的13歲烏克蘭男孩。正如設計者弗拉基米爾所說:“我們的主要想法是,尤金可以號稱自己無所不知,但受到年齡的限制,所以它不可能什麼都知道。”而在2012年的圖靈測試中,尤金雖然也獲得了第一名,但當時的成績是29.2%,離測試通過只差毫釐。
  谷歌專家戴夫·奧爾認為,人與機器交互的方式都採用自然語言,這隻是人與機器交流的第一步。只有讓機器先懂得人的看法,後面才會涉及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他舉了一個例子說“讓機器試著用幾句話總結一篇文章的要義”,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機器可以做到這一點。本次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歷經十餘年的“精心培育”,也因此不具備大規模複製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有機器通過圖靈測試,倘若沒有自然語言處理以及其他相關技術的快速跟進,人類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無法實現所謂的人工智能。
  推薦理由:
  60多年來,有機器能夠首次通過圖靈測試這毫無疑問是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是,要是以此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大門已經開啟,未免有些“好大喜功”了。畢竟,圖靈測試已經提出了幾十年,受當時環境所限,現在來看這一標準並不嚴格。而且這項測試會受很多因素影響,最終作出結果判斷的其實還是人。而值得警醒的一點是,隨著電腦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智能,以電腦為工具實施犯罪屢見不鮮,網絡犯罪率也在不斷提升。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恐怕也只有人類自己。  (原標題:計算機首次通過圖靈測試 其實只是一場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47ltrn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